11月2日,无锡一棉埃塞俄比亚30万锭纺纱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无锡一棉将在埃塞投资一个大规模的综合织物厂和纺纱厂。对于我国而言,“走出去”、走入非洲的企业又多一家,而对于无锡一棉,这是转型升级,关乎企业命运的关键一步。
再次启航“走出去”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原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为主体)创建于1919年,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共拥有60万纱锭、600台织机,年产高档纱线30000吨、高档织物5000万米。作为中国最早的棉纺企业之一,无锡一棉是全球最大的精密纺生产企业,每年的织造能力为26000吨纱线和3000万米坯布,其75%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CHANEL、LV、HERMES、GUCCI、BURBERRY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或知名品牌都是该公司的长期客户。
在签字仪式上,埃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投资将对助力埃塞成为制造业中心的愿景有很大的贡献。
除了创造直接就业机会和从出口中赚取国家稀缺的外汇之外,预计该投资将在埃塞快速增长的纺织和服装业中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该行业使用当地产的棉花等原材料生产纱线,将为埃塞棉花供应商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并有望促进埃塞大规模的棉花生产。
通过该投资,无锡一棉还将为埃塞纺织业带去先进的制造技术、知识和丰富的纺织生产经验。
据中非贸易研究中心了解,早在今年5月26日,无锡一棉就与埃塞俄比亚驻上海总领事Mulie Tarekeng大使正式签署了投资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无锡一棉将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规划总用地约70公顷的30万纱锭纺纱项目,总投资约2亿美元,生产中高档纱线,主要用于配套高档色织、针织、家纺产品。
项目计划分二期建设完成:一期10万纺纱纱锭项目将于2017年底或2018年初开工建设,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运行;二期20万纱锭项目计划于2020年开工建设,建设期一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为埃塞当地提供3500人左右的就业机会。预计该纺织工业基地的建立将在就业和出口创汇层面为埃塞纺织业打开新的产业局面,同时也将带动埃塞纺织上下游产业发展。
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必须是拥有市场份额,第二步则是资本输出,无锡一棉在很早前就进行过尝试。
为拓宽海外市场,无锡一棉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军埃塞俄比亚。在之前的“走出去”实践中,该公司发现埃塞俄比亚实施原料进口零关税以及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只要企业80%的产品在埃塞境内加工成终端产品并最终出口,即视为出口企业,而产业链抱团进入就可摊低中间环节成本,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红利,且埃塞政治相对稳定,对中国纺织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无锡一棉现在决定再次启航,依托品牌、技术、管理优势,结合产能梯度提升转移,深化新的全球一体化贸易战略,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
智能制造提升竞争力
今年1-5月,无锡一棉公布销售收入完成率达118.88%,利润完成率达134.87%,分别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的50%和56.19%,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了上半年主要目标任务。这个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无锡一棉早已开始的转型升级之路。
努力创建“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品特色化、贸易全球化”的现代先进纺织企业,这是无锡一棉的目标。近年来,无锡一棉坚持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企业扬子江生产车间为例,9万多个传感器使车间形成智能化生产线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机组用电信息,企业万锭用工是国内棉纺业平均水平的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类产品售价也高于市场价格10%以上。不仅如此,这里的530多台国内外先进的纺织设备满负荷运转,车间里共有13.5万纱锭,却只有200多名工人,万锭用工率在20人左右,其水准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据了解,今年无锡一棉将投入1亿元用于智能化升级,明年将继续投入3亿元,逐步打造建成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
无锡一棉在推进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发智能化项目,引进一大批新设备。为减少资源浪费,无锡工厂部分状况良好的原有设备可以转移到非洲工厂使用,通过利用非洲工厂的土地、用电、人力等资源优势,不仅拓展了海外中端市场,也为今后布局海外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公司高层在海外布局方面更深的思考。
走出去,对棉纺织企业来说是大胆的一步,但因为有实力,无锡一棉走得扎实,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