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对于很多中小型跨境电商来说,选择拥有大流量和完善的营销、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曾经是最稳妥的生财之道。但随着外贸品牌化经营趋势的愈发深入,以及各大第三方平台不断提升商家入驻门槛,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纷纷另辟蹊径,通过建立独立网站来谋求外贸新出路。
双重压力下另辟蹊径
随着跨境电商逐渐发展为红海战场,第三方平台对入驻商户的发展策略也由早期的“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大主流第三方平台纷纷提高准入门槛,对卖家资质的把控日趋严格。同时,卖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压力山大。有鉴于此,一些卖家开始另寻出路。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助推下,跨境电商独立站再次迎来新的起点。不同于亚马逊之类的第三方平台,独立的网站系统就是卖家自己申请一个独立域名和空间,自己独立开发或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网站程序,然后进行网站推广和网络营销。
与第三方平台相比,自建站能够为商户带来更加富有策略的定价主动权,从而提高利润;通过稳定发展的流量,建立品牌效应,并提升复购率;更重要的是,后台第一手的用户数据,能够让商户深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偏好,为更加精准的营销提供关键依据。
近期,有卖家晒出其公司独立站在欧美国家一天的销售额——超过$15万美元,超过了其公司亚马逊部门单个站点的销售额,引起围观者一片惊叹。这位卖家的切身体会就是:自营独立站的投入产出比正在增加。这样的销售额在独立站领域并非个例。几天前,一位独立站卖家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其销售的床单卖出了2000万美金。
独立站的高峰确实来了,除了以上两个卖家数据,还有另一组强有力的数据支持。9月初,一份根据美国电商数据整理出的分析报告让独立站卖家为之振奋:
48%的千禧世代在线上平台市场进行购物,76%选择了大型的独立零售网站,46%选择了独立站或者是独立的小店铺,29%的人在选择细分品类的在线网站;56%的X世代在线上平台市场进行购物,76%选择了大型的独立零售网站,49%选择了独立站或者是独立的小店铺,37%的人在选择细分品类的在线网站;59%的战后婴儿潮一代在线上平台市场进行购物,74%选择了大型的独立零售网站,42%选择了独立站或者是独立的小店铺,39%的人在选择细分品类的在线网站;51%的年长者在线上平台市场进行购物,66%选择了大型的独立零售网站,30%选择了独立站或者是独立的小店铺,44%的人在选择细分品类的在线网站。
专注于外贸建站服务的Ueeshop去年的业务成绩也印证了这个趋势。2016年,Ueeshop共计为5000多个新客户提供了外贸建站服务,同比增长50%,其中中小商户的比例高达95%。
“这两年,在第三方平台门槛提升、平台业绩遭遇瓶颈期,以及品牌化趋势的多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小跨境电商从平台转做独立站。而在此之前的2013和2014年,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都不是平台用户,而是一开始就选择做独立站的商户。”Ueeshop相关业务负责人Marco介绍道。
两道关卡要注意
近两年,Shopify、BigCommerce、Magento、WooCommerce等国内外知名的外贸建站服务商逐渐为人所熟知,他们推出的标准化模板与定制化服务不仅大大降低了商户独立建站的时间,还为不同规模的商户建站提供了多种价格区间的服务选择,提升了成本效益。
Ueeshop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商户完成移动端和手机端的建站,平均所需的费用约为5000-9000元;而大型商户根据其对网站代码独立开发,以及对接ERP的个性化需求,费用约在3万-6万元之间。
但是,对于许多从平台转型而来的中小卖家而言,建站门槛的降低只解决了初始难题,想要真正做好独立站,营销导流与用户体验是两道至关重要的关卡。那又是另一个值得深谈的话题了。
简单来说,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是现今外贸营销导流的两大主流渠道,卖家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选择具体的导流途经。同时,随着平台的不断成熟,商户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营销效果。
有了流量之后,将其转化为购买力并成为稳定客源是自建站商户需要攻克的下一课题。除了定价、促销等刺激性因素外,增强网站的用户体验是达到这个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而言之,外贸建站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对于许多中小型商户而言,谨慎地走好每一步,就可以通向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