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纽约时报一篇有关福耀玻璃工厂在美遭遇工人抵制的报道将福耀在俄亥俄州莫瑞恩市的工厂推上了舆论风口。此事也引发了国内企业的广泛关注,再次热议中国“走出去”企业在美国的境遇——他们有哪些“水土不服”?又该如何克服?
曹德旺的苦恼
2014年,“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成立了工厂,这家工厂给当地创造了1500个工作岗位。目前福耀在海外投资近10亿美元。曹德旺对外表示,今年将继续投资2亿美元,重点布局德美俄。
但最近,福耀美国工厂的劳资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6月12日,《纽约时报》刊文《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报道了曹德旺在美国建厂遇到的困境。该文公开了曹德旺的玻璃制造厂在进入美国俄亥俄州莫雷恩之后,在实际运营中遭遇到的种种中美文化冲突。
据报道,去年11月,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卫生署(简称OSHA)对福耀处以逾22.5万美元的罚款。OSHA发现福耀存在违规经营行为,例如在工人修理或保养设备时没有良好的锁定机制关闭机器电源,由此产生安全隐患。福耀在今年3月与OSHA达成协议,投资约700万美元改善工厂的安全相关问题,罚金降至10万美元。
此外,据《纽约时报》报道,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正对福耀发起激烈工会运动。今年4月,他们举办了一个群情激昂的会议,强调福耀在规则的执行上相当随意,直言不讳者遭到报复。11名福耀玻璃的工人向OSHA递交联名信,称工厂的工作环境不安全等等。
报道中还称,目前福耀玻璃面临着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去年11月,福耀玻璃将莫瑞恩工厂的两名副总经理一起解雇。2017年1月,其中一人向福耀玻璃和曹德旺提起诉讼,罪名包括欺诈、违约、诽谤和歧视。
福耀的人力资源副总裁埃里克·瓦内蒂承认,去年年底工厂的确出现过动荡因素。不过,工厂的气氛已极大改善,在同OSHA和解前,工厂就采取了很多新的安全措施。
而对于种种舆论指控及媒体风波,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德旺出面进行了反驳,认为《纽约时报》的报道有多处与事实不符。
必须迈过去的坎
经济学上,类似曹德旺这样的投资,有一个专属名词: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会直接带动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绿地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古老形式,也是最普遍的形式。绿地投资的优点在于投资阻力小,以美国为例,如果是绿地投资,便不用受到美国CFIUS的审核。缺点是,对于企业要求比较高,相对于并购,绿地投资企业需要企业去选址、建立生产线、招聘,对企业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是并购,企业可以保留原始管理层,少去很多麻烦。
近年来,中企加快走出去,海外并购逐步升温,但是爆炸式的投资也带来了出人意料的麻烦,比如这次福耀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专家指出,曹德旺遇到的问题与美国工会制度有关,不管是绿地投资还是并购投资,都会遇到这类问题,这是“走出去”企业需要跨过去的坎。
福耀不是唯一一家在美国受挫的中国企业。2014年,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在阿拉巴马州开设工厂,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公司投资了1亿多美元,有望创造300个工作机会。但到了年底,工人们抱怨安全措施松懈,工资低,以微弱多数同意组织工会。
工会是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则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工会”,1979年鼎盛时期会员达150万人。这个工会曾经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造成底特律的破产,可谓威力无边。
事实上,美国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言人,一旦工会认为员工利益受损,就会采取行动对资方甚至政府施加压力。工会力量在美国的政治环境中有相当的话语权,美国的工人素质与工会力量也都与国内大不相同,所以曹德旺等企业家赴美建厂时,难免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寻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国外劳资关系早已成为他们前行的一个重要障碍,仅仅在资金、技术方面准备好是不够的,学会与东道国的工会打交道已经成为必修课。
20世纪80年代,很多日本企业进军美国也频频遇挫。一些公司与当地合作伙伴存在矛盾,另一些企业尝试销售的产品并不符合美国消费需求。俄亥俄州招商机构相关负责人直言,40年前,本田公司在俄亥俄投资也面临相同的问题,“40年过去了,本田在俄亥俄雇了1.3万人,与各利益相关方都保持了紧密的关系,但到现在也没有工会组织介入本田。”
总而言之,企业跨地域投资扩张的同时,均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异地企业在进入全新社会环境链中的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各个环节。有专家表示,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期调研往往很草率,而日、美公司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会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甚至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咨询或全程参与,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