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对东盟出口连续5年增长的势头在2015年终结,全年对东盟出口358.2亿美元,下降0.8%,主要是服装出口下降12.5%所致。2014年4月,我国对东盟出口纺织品增长18.7%,服装下降21.7%,而到2015年4月,我国对东盟出口纺织品下降8.8%,服装下降41.2%。2016年4月出现了调整回升迹象,对东盟出口小幅回暖,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增长9.8%和24.1%。
针对以上数据变化,专业人士表示,因为前几年我国对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1倍以上的增长,造成出口基数迅速增长,所以从技术层面讲,目前的出口振荡值处于合理区间以内。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恢复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东盟国家也受其影响,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出现了疲软。
最关键的是,近年随着东南亚、南亚各国纺织服装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欧美品牌商将其亚太地区总部也迁移至此,从而导致原本以中国为跳板的双边贸易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例如,原有的出口订单模式为“跨国公司—中国内地—东盟”,现在演变成跨国公司直接到东盟采购。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还在继续积极承接中国纺织服装产能转移。这些综合因素反应到出口数据上,显示为我国对东盟的直接出口值减少。
那么,我国对东盟出口将来走势如何?有研究通过分析近几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量及增长率,选取不同的模型计算出中国对东盟未来5年的出口量,预测出未来5年内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量增速会逐渐放缓。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量将逐渐减少,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五国出口量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对柬埔寨、缅甸、老挝三国的出口增长率将慢慢趋于稳定,且增幅远高于其他东盟国家。
中国—东盟纺织业的新局面
中国与东盟在纺织服装领域必定只能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吗?
在价值全球链布局的背景下,产业转移通常会带动产业承接经济体出口增长。中国就是第3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受惠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第4次产业转移开启,中国由产业承接国转为产业转出国,其出口增速相对优势也开始相应消失。与此同时,借力第4次产业转移,东盟国家实现了跨越式追赶。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东盟大多数国家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布匹、纱线等原料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短期内解决不了。
而且,东盟国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融资能力不足,在熟练掌握新技术以及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方面也很欠缺。这导致许多东盟国家仍无法有效参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另外,一些国家政局不稳,频频发生的罢工等事件也影响到产业转移。此外,大多数东盟国家人口相对较少,也承接不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有分析人士指出,囿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单纯通过看统计数据并不足以反映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眼下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因而中国和东盟各国纺织服装同业者更应该形成优势互补,建立利益共同体,积极拥抱“一带一路”,从而实现升级中低端制造业为高端制造业,创立更多世界名牌和高科技企业的目标。
比如,近些年东盟服装加工企业数量激增,为获得对欧美国家出口的原产地证,这些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本地原料,然而受制于急需加工的坯布与印染后整理能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中国企业给予投资合作。
同时还应该看到,虽然东盟国家,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其他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不配套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但它们正在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
例如,据外媒报道,为提高本土纺织品加工制造能力,2017~2018财年,孟加拉国将取消进口纺织品特别关税优惠,按10%计征,这迫使外来投资者将更多资金和技术放到当地产业链建设中去,帮助其提高纺织品生产能力。
近几年来,孟加拉国布匹产品的产量几乎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幅度。由于当地服装加工商对面料需求极其旺盛,目前其自主生产的布匹仅能满足50%左右的市场需求,有的服装加工企业往往因没有足够的面料来组织服装生产而导致交货延期。
而孟加拉国服装加工企业为获得原产地证,不得不使用超过70%的本地原料。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孟加拉国加工或进口的大量坯布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因此造成产业急需大量面料与印染后整理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孟加拉国目前尚有相当大的染整缺口需要填补。
柬埔寨则拟建立面辅料生产基地,以经济特区的模式设立“行业集中的纺织、印染产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供热、供电,减少投资成本,降低运行成本,且免税期长达9年,为上游供应商投资该国纺织业创造机遇。
可见,在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东盟纺织服装企业“请进来+走出去”的优势互补局面正在同步形成。